成果报告

成果的创新之处

首页 >> 成果报告 >> 成果的创新之处

成果的创新之处

1.基于“轴翻转教学”提出了“行走感知·服务厚植·研究扎根·创新历练”的育人新理念

基于轴翻转教学模式,推动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,提出了“用行走感知国情民情,以服务厚植家国情怀,让研究扎根中国大地,用创新历练强国本领”的实践育人新理念。整体架构了研究生实践育人场域、路径和评价体系,实现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的有机互动,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,更加注重锻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。

2.基于“四域统整”建构了思政铸魂·专业固本·社会强基·双创赋能的育人新场域

打造革命精神、红色文化、大国三农、教育强国等思政大课,每年组织全部硕博新生前往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“沉浸式”思政实践课,做活思政课实践教学;借助专业科研平台,做实实训实习各环节;借助多样化社会实践,做精社会实践品牌;建构“双创”实训体系,做细全链式“双创”项目孵化,为研究生实践提供广阔舞台。

3.基于“协同联动”打造了“课程定制·项目驱动·基地支撑·机制保障”的育人新模式

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共派师资、共设环节、共同参与、共同考核的课程定制模式,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。构建了以千百硕博进基层、顶岗支教等品牌活动为牵引的项目驱动模式,推动实践育人项目化。创建了学校走出校园建基地与地方走进校园寻合作的互助模式,推动实践育人基地化;打造了“党政领导——党委研工部、研究生院统筹——院系落实——部门协同——校外联动”模式,推动实践育人机制化。

4.基于“全息考核”实施了“‘足迹’记录·学分认证·荣誉激励·成果转化”的育人新举措

瞄准实践教学重过程、重操作、重实效等特征,聚焦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动态。强调荣誉激励、专利申请、成果转化、科技创新等显性成果,并将其纳入研究生学位申请成果;突出“足迹”记录、政治立场、审美解读、有效沟通等隐性成果。在实行过程性评价、动态化、多样化考核的过程中把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真实效果。